5秒“注意”背后的两年“送教”
本文转自:三明日报
5秒“注意”背后的两年“送教”
明溪城关实验小学特教班不放弃每一位“折翼天使”
5秒“注意”背后的两年“送教”
明溪城关实验小学特教班不放弃每一位“折翼天使”
特教班孩子课间活动
特教班孩子课间活动
●明溪记者站 林铭水 通讯员 吴祥兴 肖 颖 文/图
“1、2、3、4、5”随着秒表停落,残疾学生小华(化名)的成绩出来了:视知觉有效注意达到5秒,能短时有意识注意,呼唤其名字时,有目光回应,能在10分钟以内短时行走。日前,在明溪县城关小学特教班“送教上门”综合评估现场,笔者见证了特教班教师“送教上门”又一成功案例。看似短短5秒,却是特教团队辛勤付出两年时间才收获的希望之光。
一个不落下
“孩子没有主动交流意识,行走困难,整天躺在床上,怎么去读书呢?”2022年9月初,明溪县城关小学附属特教班老师叶爱珍接到教务处转来的家长电话。残疾新生小华没来学校注册,家长反复强调孩子情况不好,不能上学。负责学籍管理的教师与家长沟通无果。
叶爱珍决定上门家访了解详细情况,看看孩子家长是否知晓残疾儿童有接受送教上门的权益,保障孩子接受教育,享受教育的公平。
当年9月6日,叶爱珍通过村干部找到小华的家。原来,小华两岁多时因脑部手术失败,导致言语困难、不识人,注意力减弱,且认知及感知能力差;癫痫、精神障碍二级、适应行为重度障碍,大小便不能自理;行走能力退化,各关节肌肉萎缩,活动能力受限。此外,孩子生病导致父母离异,由父亲单独监护。
针对这个情况,叶爱珍向家长说明残疾孩子接受康复教育的权益,介绍县教育局、残联等部门关于帮扶残疾孩子的相关政策,并提出给孩子实施“送教上门”的建议。小华父亲一听,立刻咨询,什么是“送教上门”?叶老师介绍:就是孩子不用到学校去,由专业老师到家里给孩子上课,同时进行康复训练等,每两周一次,每次两个小时。孩子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,建立学籍,同时还能享受相应补贴。家长激动地说:“太好了!感谢学校和老师!”
得到家长的信任,是给孩子定制特殊教育方案的关键。学校特教团队围绕孩子肢体、脑部神经、语言系统等情况,进行“联合教研”,作详细分析,制定特殊方案,征得家长同意后实施。
一定要坚持
针对小华残疾程度较高,时常处于无意识状态的情况,特教团队着重进行康复训练。在运动领域康复辅助训练方面,重点进行粗大运动康复辅助训练,让孩子在俯卧与仰卧时头部自由转动,能自由翻身,能借助外力坐起与爬动。在视觉辅助训练方面,进行眼肌训练,帮助捕捉光源。通过感统训练,提高孩子触觉、本体感觉等能力。
同时,以生活技能与常识为主,其他知识性内容为辅,教授学生基本生活适应能力。例如训练行走,强化刺激与亲人的亲密行为与称谓感知,训练有意识注意力。
两年来,无论寒冬酷暑,特教团队都准时到位。按照孩子父亲的话说,“每周到了这个时间点,孩子都有意识拉扯着我们到家门口等老师,把老师当作家人。”
一定有收获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特教团队坚持”送教“,小华进步虽缓慢,但是有效果,有希望。2023—2024学年第二学期末,小华的下肢大肌肉关节训练有成效,足底肌肉有生长,力量得到提升……当老师、父亲呼唤他时,他回应的目光,屡屡令他父亲流下眼泪。
小华的案例,是明溪县城关小学特殊教育的一个缩影。
明溪是革命老区县、苏区县,长期以来,因为各种特殊原因,一些残疾儿童家庭没将孩子外送到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。而城关小学特教班的设立,为这群“折翼天使”打开另一扇希望之窗。
2020年以来,特教班累计招收学生58人,“送教上门”学生3人,组织教师团队“送教”121批次,“送教”课时262节。特教团队始终秉承“一个都不能放弃”的教育理念,因材施教,爱心抚慰,让残障学生及其家庭真切感受到社会的温暖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
 - 下一篇:30秒丨再添新地标!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主场馆“星云”毕现
 
